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巴郎刊 > 见闻见闻

巴郎刊:历史中的友情李陵与司马迁

巴郎2020-06-30【见闻】人已围观

简介真正的亲情,友情,爱情贵在两个字:真实。今天巴郎刊给大家带来一篇《历史中的友情李陵与司马迁》-见闻

01
李陵

李陵生平
李陵表字少卿,初职西汉武帝年间的郎官,后迁骑都尉,生卒年公元前134年-公元前74年,享年61岁。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
李陵擅长骑射,爱护士卒。初以祖勋,授予侍中、建章宫监,迁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5千步兵对战匈奴且鞮侯单于3万骑兵,一路边打边撤,撤到山林作战,丝毫不落下风,由于缺乏后勤补给,后无援军,被匈奴重重围困的情况下,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消息传至长安,汉武帝误以为李陵是真投降,下旨夷灭李陵三族(李陵遇到汉武帝也是倒霉),将太史令司马迁处以腐刑(太史公更倒霉)。李陵得知此事后心灰意冷,投降匈奴且鞮侯单于,迎娶公主为妻,封为右校王,管理坚昆地区。汉昭帝即位后拒绝大司马霍光迎接回国计划。元平元年(前74年),老死于匈奴。


初出茅庐
李陵是李当户的遗腹子,与司马迁是至交。李林在少年时代就进入宫廷入职郎官(皇帝的亲随),当时霍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立皇帝的人)、司马迁(史记的作者)、苏武(放了几十年羊的那位,心态是真的好)也是郎官(四人就此相识),李陵擅长骑射,智勇兼备,为人也很谦逊。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公元前109赵破奴进兵楼兰之时,命他率800骑兵从居延海出发,对匈奴进行侦查。李陵这次带着800人深入匈奴2000腹地多里完美完成任务,回来之后被晋升为骑都尉,骑都尉在汉代是一个秩比2000石的职位,智能仅次于郡守。

请缨出战
升迁骑都尉之后,李陵被安排在河西地区,武帝让他带着5000人负责河西地区的战备和军队训练工作,到了公元前94年汉武帝准备进攻匈奴右贤王部。初步的计划是让李广利带着3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让李陵统帅辎重部队担任李广利的后军辎重队。同时为了分散匈奴的兵力,保护李广利的主力,让驻扎在居延海的路博德和驻扎在西河郡的公孙敖一起加击涿邪山地区。

李林被召回长安汉武帝亲自给李陵布置战略任务,历史是惊人的相似,熟悉的一幕又出现了。当年为了参加漠北战役,李陵的祖父李广为争取最后一个封侯的机会,数次向汉武帝请战。记过被俘虏,不过李广趁机逃脱。李陵的运气没他爷爷那么好。这一次已经在河西待了快十年,肩负着振兴家族重任的李陵也想争取一个独立领军作战立功的机会。


他就撩汉武帝:我带领的么么哒都是丹阳郡的勇士,可以徒手和老虎搏斗,我可以单独领军进攻兰干山,分散单于的兵力。兰干山的位置按照清代胡林翼的说法,在今天蒙古国的后杭爱省地区。
面对李陵的请战,汉武帝说:将军们都不想当别人的下属(其实懂得做绿叶也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可是这一次出兵太多,我没有骑兵给你。

李陵答:没骑兵也行,我愿意带着5000步兵以少击众打到单于庭去。(没两把刷子是不能吹这个牛的,战争不是儿戏)
最终汉武帝被李陵的胆识和气魄所感动,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陵获得了单独领军的机会,没有跟着李广利去天山,在天山之战结束以后,出击涿邪山的路博德和公孙敖一无所获,各自返回了驻地,然后汉朝开始为李陵的行动做准备。

神一般的队友汉武帝
汉武帝指定路博德担任李陵的接应部队,当初李陵不想给李广利打下手,路博德也不想给李陵打下手(呵呵,感同身受)。路博德曾经担任过伏波将军,声望和官场资历都比李陵老,他也不愿意给李陵打下手,这情有可原。于是他给汉武帝上了一张奏折《啦字诀》:时间快到秋天啦!不适合打匈奴啦!不如等明年春天啦!我和李领一起出兵啦!老板你看好不好啦!木啊么么哒!

看到满报告的啦!汉武帝的老毛病“疑心啦”又发病了,汉武帝怀疑:是李陵害怕啦?李陵没拉稀吧?故意就鼓动路博德上书啦?卧艹!这个送货!这么怂的啦!于是汉武帝就把路博德部队调往了西河郡去堵截骚扰河套地区的匈奴人,然后重新对李陵的作战计划做了调整,放弃原有作战计划,把进攻计划改为侦查计划:改成了侦查浚稽山和龙勒水地区。这下李陵被坑惨了啦。汉武帝是真的坑了李陵啦,战败的责任应该是汉武帝背锅啦,而不是李陵背锅啦。

血战到底
汉武帝发表特别指示:如果侦查浚稽山和龙勒水一无所获,就全军退到受降城进行修整,而且要把沿途的侦查情况,通过骑兵及时向长安报告。就此经过一番波折,李陵在公元前99年的9月份从居延海出发,率领的5000人是一支步兵、骑兵、战车混编的部队,他们的组成比例现在史书已经不可考了。

汉代军队作战时,一般以30天为一个周期来进行后勤准备,考虑到后来李陵军团一直没有出现断粮的情况,其军队可能携带了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口粮,李陵军团经过30天的行军抵达浚稽山。李陵把沿途的地理情况做成地图,让一个叫陈步乐的骑兵送回了长安告诉汉武帝,军队在李陵的带领下,大家都拼死作战,汉武帝非常高兴让陈步乐做了郎官,陈步乐前脚刚走,后脚且鞮侯单于就带着3万匈奴骑兵向汉军发动进攻,在初战失利之后,且鞮侯侯单于豪横地直接动员了8万人参加对李陵军团5千人的围攻。作战人数比1:16,可想而知李陵到底有多猛,有多刚。

李陵鼓舞众将士血战到底,数次击退匈奴的进攻,但渐渐乏力。李陵当机立断,下令边打边退。经过十天左右的战斗,边打边退,竟然打到了夫羊句山地区周围(我也不知道怎么打的,巴郎很想知道步兵打骑兵是怎么边打边退的,史书也没详细说),可惜夫羊句山已经被匈奴抢先占领了(4条腿跑得快)。这个时候汉军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向东南往受降城方向靠拢,要么穿个夫羊句山回到居延海往寿阳城靠拢,向东南往受降城方向靠拢,还需要再经过200公里左右比较平坦的地区才能抵达。问题是:匈奴都是骑兵,步兵跑不过骑兵,为了抵消匈奴骑兵的优势,李陵当机立断带领全军选择穿过夫羊句山山区,向居延海靠拢。

汉军出入山林,和匈奴军奋战到底,还差一点射杀单于,这你敢相信。战斗日趋激烈,李陵每天要打退匈奴的几十次进攻(骑兵不擅长山地丛林战),匈奴终于对作战失去了信心(一群废物),准备撤退。这个时候,汉军一个叫管敢的小军头因为受到处罚就投降了,把汉军已经减员约40%,而且没有任何援兵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了匈奴人。这一下子坚定了匈奴的作战决心,匈奴加紧围攻汉军,就这样,李陵还是边打边退,退到了鞮汗山。这个时候战斗激烈到汉军在一天之
内就把剩下的50万弓箭全部用光。

汉军在作战时,每个功弓箭手的配备基数是50支,汉代已经逐步普及铁箭头。但是在居延海地区还是以青铜箭头为主,居延海也属于李陵驻扎的张掖郡,李林这5000人的所使用的可能主要是铜箭头,汉代铜箭头的平均重量是17克,50万支箭,则至少有8.5吨,这些铜箭头
如果折合成同样重量的五铢钱(2-3克)相当于85万钱。


最后一战
汉军耗光了箭矢就抛弃车辆,士兵拆下车轮的辐条当武器。军官就拿着短刀参加战斗,汉军最后被匈奴人围困在了鞮汗山的峡谷里。这个时候军官劝李陵:当年赵破奴也是被匈奴俘虏了,后来还是逃回了汉朝。李陵答:勿复言!唯死尔。

最后大家决定突围,为了不成为匈奴的战利品,汉军把旗帜都砍断,把贵重物品都掩埋起来,残存的汉军在半夜分散突围,李林和校尉韩延年骑马一起突围,而匈奴骑兵紧追不舍。最后面对数千匈奴人的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投降。最终李陵军团有400多人成功突围回到了居延海,李陵从出发到全军覆没,大约一共经历了50天左右的时间,其中前30天都在向北行军,陈步乐离开浚稽山回到长安,即使抄近路,也有1500公里的路程要走,就算他每天起码跑上100公里,也要连续狂奔15天,当他到达长安的时候,离李李陵军团的全军覆没,也只剩几天的时间了。呵呵!还是现代好,一个微信和电话就搞定了。

孤军奋
战在李陵九月份出发之际,原先驻扎在居延海的路博德已经被调往西河郡。在李陵撤退到鞮汗山的时候,居延海地区可能没有主力野战部队接应,路博德在这段时间是否已经从河西地区去返回?是否有其他部队进驻居延海史书没有记录,不过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李陵战败之后,不管是居延海方面,张掖郡方面,还是路博德方面是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的。当初给李陵军团规划的撤退路线是受降城方向,李陵军团在撤退路上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支援。

原因可能有两种
第一:在绿博特拒绝做李陵后军的请求之后,汉朝就不再为李陵准备接应部队
第二:汉朝为李陵的撤退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这个准备在受降城方向,汉武帝先是收到李陵一切顺利的信息,过了大约一周,张掖郡方面就报告李林全军覆没,又过了没多久,李陵被俘投降的消息就报到了长安。李陵是在被队友坑的情况下,从一开始就率领一支孤军在奋战,直到最后一刻。

 
02
司马迁

仗义直言
武帝大怒,责问陈步乐李陵为什么会投降?来回奔波了几千里的陈步乐1万脸懵逼,得了,啥也不说了,我自行了断还不行嘛,武帝问罪,直接自杀。就在朝廷的官员一起谴责李陵的时候,汉武帝专门召见了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林进行了辩护。

司马迁:李陵对亲人很孝顺,对世人有诚信,敢为国家出生入死有国士之风,今天他做了一件不幸的事情,那些贪生怕死只顾保全身家性命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他的罪过是令人痛心的。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5000人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他虽然失败了,然而她所取得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寻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事后就因为这么一段辩护给司马迁带来了杀身之祸。

辩护之谜
司马迁为什么要为李陵进行辩护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首先要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问司马迁呢?司马迁不是在开会大家自由时候发言,说的那些话,而是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明确的说了这些话。这些话是在汉武帝专门找他的时候,两个人私下里说的。

在满朝公卿大臣都谴责李陵的情况下,汉武帝为什么要单独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呢?关于这一点,目前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司马迁并不是一个太史令那么简单,按照《汉书东方朔传》的记录,在汉武帝像东方朔介绍自己身边人才的时候,司马迁的名字也在其中,可见司马迁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汉武帝询问,他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第二种:司马迁是李林此次独立李军的举荐人,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唐朝张守节的《太史公自序正义》都指出,司马迁曾经举荐过李陵。其中汉书就一处和《西京杂记》更是明确的说明,司马迁后来遭到宫刑,就是因为举荐了李陵而被牵连。


以上两种解释,不管真实的情况是哪一种,而司马迁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料。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之后,立刻就被判断了宫刑。其实在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之后,汉武帝还是接受了司马迁的意见,公元前97年,在李陵投降一年多之后,汉军又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汉武帝叮嘱出征主将公孙敖,让他趁机把李陵接回来,结果公孙敖和左贤王交战不利,只得撤回,他回来以后对汉武帝说,我们抓住的俘虏说李陵交单于用兵之法,防备汉军,所以我们无功而返了。

悲剧发生
后来汉使在匈奴面见李陵时才把事情搞清楚,在李陵投降同一时期,确实有一个人在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这个人叫李绪,李陵的表字叫少卿,李绪的表字也叫少卿,所以被俘虏的匈奴人说,有一个李少卿在教单于汉军用兵之法,作为表字在汉代是一个普遍现象,被困匈奴的苏武、《报任安书》的任安、他们的表字都是少卿。

在证实了李林已经真的投降,那对朝廷来说,剩下的就是司法问题了。在汉代投降和被俘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一点在史书上有明确的区分,二者在法律上的严重性是完全不同的,《二年律令*贼律》第一条就规定了投降和谋反是同罪。所有直系亲属无论男女老幼都要族诛。汉代死刑犯的行刑时间在后半年的霜降到冬至之间,公元前约97年的10月,李陵全家被处死。从俘虏嘴里也证实了李陵已经真正投降,那司马前替李陵做出的保证也就是那一句,李陵之所以不死,是想找适当的时机来报效汉朝自然也被当成了欺骗皇上的罪,所以他被判了诬罔罪,也就是欺骗皇帝的意思。

这个罪名在汉代的起刑点就是死刑,除了司马迁之外,在整个西汉时期有明确记录被判诬罔罪有四个人。除了重大案件的惩罚或者皇帝真想让他死以外,一般的死刑犯在行刑之前可以选择花钱免死,或者接受宫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记录了这个时期的真实的情况,朋友和同事没有一个帮忙的,为了完成《史记》,只好选择了宫刑(一种割除男性生殖器的刑法)。司马迁惨遭宫刑,他的遭遇本质上是时代的残酷性。他与李陵是至交,敢为朋友仗义直言,他完全可以说一些落井下石或者不痛不痒的话来避免此祸,然后还是客观陈情,这点是相当难得的。 


何为气节
李陵投降之后,单于把女儿嫁给了他,封他做右校王,公元前90年,在李陵投降匈奴的第九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匈奴。李陵率军参与了对汉军的围攻,李陵在匈奴一共生活了共25年,他在这个时间段的历史记录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苏武,苏武是李陵当郎官时期的老同事,他在李陵浚稽山之战的前一年,公元前100年带队出使匈奴,因为副使张胜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导致整个团队被匈奴扣留。匈奴企图逼迫苏武投降,用了各种方法折磨他,但是苏武始终没有屈服。过了很久,李陵接受单于的指派劝苏武投降。

李陵:
单于是诚心的对待你,反正你也回不到汉朝了,你的信义无人知晓,你减持没有意义。
你的兄弟母亲都已经死了,你的妻子已经改嫁,你家的两个妹妹和女儿也下落不明。现在皇帝年纪大了,经常有大臣被杀,你还在坚持是为了谁?


李陵反复劝说,苏武依旧没有屈服,苏武坚持了19年,到公元前81年才被汉使接回了长安,当年的使团同样坚持了19年没有投降且成功活下来的还有9个人,其中一个就叫常惠。常惠再回到汉朝九年之后,统帅乌孙的军队重创了匈奴。天地何穷,乾坤何尽,唯有忠义,常在我心。

这是一个何等的信念能支撑一个人,在长达19年的折磨之下:不屈服,不妥协,不认命。看看现代社会,再看看现代人,祖宗都可以卖,乃至亲兄弟都是可以拔刀相见。教育,医疗,科技都比古代好,反而人身上最纯粹的东西丢的一干二净。深怕人丢的不够大,丑恶嘴脸拌的不够惟妙惟肖。人性最美,也最丑。但人类社会一直存在,不管时代如何变,人心永远不会变。
 
03
真实

内心独白
在苏武临行前,已经50岁的李陵流着眼泪和苏武做了最后告别

李陵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是,如果当年能够暂时赦免我的罪过,保全我的母亲,我是有可能将功赎罪的。后来全家被诛杀,我对汉朝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什么也晚了。作为李陵的老同事和老朋友,霍光曾经派人出使匈奴想接李陵回来。面对汉使,李陵摸着自己已经梳理成匈奴人发式。漠然的说,吾以胡服矣!这是史书关于李陵的最后记录,当李陵在匈奴病逝的时候,汉武帝已经去世13年了。这就是名将李陵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真正知己:司马迁。他也是不幸的,被队友坑,他没有错,战到最后一刻,他并没有真心要投降,只不过运气实在不好。

时代的残酷
当李陵事件发生之后,在皇帝和朝廷眼里,这首先是一个司法问题,重点在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要进行一个功过赏罚。在确定李陵已经投降之后,事情的重点就变成了对投降者的处罚,而在司马迁为李陵所作的辩护词中,侧重点是赞扬李林的人格和精神,重点在于追溯过往的历史构想与可能发生的未来。皇帝和朝廷在意的是事情的结果,司马迁在意的是事情的经过,当两种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的时候,掌握实际力量的一方将决定碰撞的结果。

司马迁和汉武帝的思想冲突,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汉代儒家思想与法治思想中冲突的一个体现,这场冲突的结果对司马迁来说是一个悲剧,司马迁完全可以避免这种冲突,但是为朋友客观陈述实情,不避重就轻,不落井下石,仗义直言则正体现了他的人文素养,他儒家思想。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有遇到司马迁的这样的朋友。一生得遇一知己,夫复何求!

 
04
巴郎评

历史会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历史的乐趣之一在于:无论你对此事是爱恨交加,还是大彻大悟,它都不会因你的主观意识做任何的改变。历史可以教会你做人,教会你处事,教会你进退,教与你智慧。它是一本万事通,道理很简单,规律很单一,只在于你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李陵,但只有很少的司马迁。无论你做李陵也好,做司马迁也好,你要坚守那些要坚守的东西。
李陵本想留有用之身将来伺机报效国家,战场勇猛杀敌是为直,被俘屈服投降是为曲。司马迁仗义直言是为直,为《史记》忍辱负重是为曲。此间的曲直之道,绝非常人能体会与承受。或许有人对,或许有人错。是非曲直往往不是从单个层面与角度就能直接下定论的。李陵没有错,司马迁也没有错,从当时的法理上来说汉武帝也没有错。但是悲剧往往就是在任何一方都没有错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我们面对历史借古照今,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之中苦苦寻找我们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或许答案在历史之中就已经给出了。是不是你想要的答案巴郎不知道。但我知道:作为一个人你要有信义,气节。


最后的话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可惜现代人丢光了。有人常把朋友挂嘴边,但是一有事他们跑的最快。以后当你还要说自己多么仗义,有很多朋友的时候,把这篇文章好好看看,你配得上你说的话嘛。

参考文献《汉书*李广苏建传》、卫宏《汉书旧仪注》、葛洪《西京杂记》、张守节《太史公自序正义》

Tags:巴郎刊

很赞哦! ()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评论

巴郎小站

  • 建站时间:2019-06-30
  • 网站管理:巴郎
  • 文章统计:75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 SEO百科:SEO百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