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巴郎刊 >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巴郎刊:孙子的出仕

巴郎2019-09-16【孙子兵法】人已围观

简介《孙子兵法》不是一部百战百胜的战法,它并没有那么神秘,让巴郎带你慢慢了解它。


01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渊源
 
从今天开始就正式动笔写写有趣的孙子了,在写孙子之前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澄清一下它与《三十六计》的关系。很多人一谈到《孙子兵法》就会不自觉的与《三十六计》联系到一起,合称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这也不怪大家,只是中国的现代教育尤其在历史文化课上,基本是不普及中国文学典籍的,比如:《尚书》《春秋》《礼》《易》《乐》《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等文化典籍,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补习班以及数理化、史地政、物化生自然学科。诸如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常常被占用丝毫无存在感。


在汉文明上,连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都干脆摒弃掉,传统的汉族基因已经灭绝,你我他都是杂种,仅仅只是在户口簿上写着,民族:汉,只是一个代称而已。至于信仰就不必深究了,荡然全无。

回来说说《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牵扯,《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吴国孙武所写,成书约公元前496—453年,它成书的年代要早于《三十六计》。而《三十六计》是后人穿凿附会归纳战争范例给予赋名而编纂成的一本书,其书中部分计名范例甚至比《孙子兵法》还要早,有的比《孙子兵法》要晚,其次书中的计名多和战争有关,与《孙子兵法》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契合度,故而后人干脆就将它俩放在一起叫着顺口,才有了后来的说法《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其实它二者各是各,细细说来,毛线关系都没有。只是内容有一点相关度,叫着顺口,后人就把它俩干脆合而为一了。


 
02
《孙子兵法》为什么流传广泛
 
《孙子兵法》世俗所称:师旅,又道《孙子》十三篇。其很早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版本传到国外,在很多国家的军界、政界、商界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广泛影响以及高度评价。其作者孙武被称为"东方第一流的军事家",西方的那位熊孩子出生很晚他叫:克劳塞维茨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尼玛,估计他爸妈知道这熊孩子以后会震惊闻名于西方军界,把自己的姓氏也放他名字里,长的一批。总之就记住他叫:克劳塞维茨就行了。这熊孩子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著名西方战争书籍《战争论》的作者。

毛泽东在发表《论持久战》全文中,其实很多战争观点,以及对当下局势的分析,论文的论述观点很多论据与《战争论》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战争要素,战争原理等有诸多相似点。《孙子兵法》的运用不局限于军事,他可以映射到很多领域,哪怕你分析竞争对手,创业管理自己的团队,做项目,再比如当今BAT三大老的投资战略等等都可以用到它分析拆解,读懂各自背后的意图。《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套详细的方法论,系统思维与认知模型的的完美结合,每一篇都是详细独立的,同时每一篇连起来又是系统循序渐进的,又不可单独脱离系统分割来看。掌握它的核心方法论,和思维模型对后世而言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对于军人而言,它是一本战争方法论以及基本军事素养的参考指导书。对于商人而言,它能助你把复杂的商业模型结构模块化,拆分化,简单化,到最后一眼洞穿商业现象的本质。对于政客而言,它是一本权计的参考书。对于职场的你而言,它是系统思维的启蒙书。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看这本书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03
《孙子兵法》本质原理以及中心思想
 
一般人都觉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很神秘。认为它是灵丹妙药,在战争倾危时刻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的法宝,其实都是人云亦云先入为主的观念大错特错。

《孙子兵法》的本质原理:我用现代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它是:以数据为参考依据来制定运营方案或者说形成一套系统思维与认知,从上到下思考,从下往上执行这套方案与系统认知模型,它是缜密的,详细到每一个细节,甚至数据化到小数点。然后对应数据的反馈,出现问题立刻对数据变化做出调整,最终将结果导向我们想要的结果。这就是孙子兵法的模型原理。绝对不是什么百战百胜的妙计大纲。
《孙子兵法》的中心思想:别去和别人干架,但是要干就不要怂,以多打少,以强凌弱最终一定要赢。不能赢也要以随时气死敌人的地姿态随时掌握主动权,然后准备赢。

《三十六计》的本质原理:就是用阴谋诡计,投机取巧不太光明磊落的手段来取得事态发展的主动权,只要结果不管过程,为了结果不择手段。
《三十六计》的中心思想:怎么贱就怎么来,无贱不用其极,使坏,使坏,使坏,坏到对方心里脑海都是你,坏到对方对你产生心理阴影。
 
04
孙子出仕的前奏
 
在说到孙子出仕之前,有必要先从另外一个人讲起,这个人大家基本上听说过,没听说过找你中学历史老师给你补补历史课,他的名字叫伍子胥。

伍子胥也是一个能人,个人才能十分优秀且性格刚直忠贞不阿。他和孙子并世而生,与孙子并肩作战一起辅佐过吴王阖闾创造了不错的功绩,深得吴王阖闾信任。只可惜最终因为个人性格原因,被后继之君:夫差(阖闾之子)赐死,之后马革裹尸投入江中漂流。这一点其实也引人深思,而和他一起的孙子最后确功成身退,隐姓埋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性格确实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

伍子胥,楚国人,其父伍奢,其兄伍尚,伍氏一门全家效力于楚平王。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伍奢是位忠臣,自古以来忠臣往往都要被奸佞所害,尼玛!这剧本是个万年梗。楚平王听信佞臣谗言扣伍奢而欲召伍氏兄弟进宫,以斩草除根。其兄伍尚听随王命,以献出生命尽孝,走前对子胥说:“汝能报杀父之仇,吾死之是矣。”于是伍子胥出逃,历尽艰辛一路逃难来到了吴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直接去见了吴王僚,求吴王僚帮助他向楚国发动战争替他报杀害父兄之仇。吴王僚这个二五仔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异国小臣倾国之兵与大国楚国开战呢?但是吴王僚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子:光 是一个慧眼识英才的人,他通过观察觉得伍子胥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而且谋略有主见,是个一等一的人才。于是给了落魄的伍子胥一个不起眼的职位,就是当他的私人顾问。

公子光之所以招揽伍子胥其实一半是出于自己的私心,他想干掉自己那个二五仔哥哥吴王僚,然后自己登上王位当吴王,哎!古时候就这样,帝王之家兄弟多了不是好事儿。因此公子光需要人才,尤其是给他出谋划策的人才,而伍子胥也确实具备这样的才能。伍子胥在经过长期思考过后,建议烹制一盘合于吴王僚口味的美食。用白酒、姜、柠檬叶烹制鲜活的鲤鱼,鱼腹之中夹藏鱼肠剑,将美食敬献于吴王僚时,敬献之人抽出
鱼肠剑当场结果吴王僚的小命。

为了准备合适的盛宴,寻找剑术高超的刺客,等待最佳的时机,这就花了5年之久的时间。在此阴谋实现很久之前,伍子胥就辞去职位,以务农为生,以免为阴谋所牵连,自己也想好有退路。其实这时期的伍子胥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人,凡事都很冷静,思考很缜密。

公元前514年,吴王僚被著名的战国三刺客之一的 专诸 以鱼肠剑刺死身亡,另外两位刺客也是和专诸一样的侠肝义胆之人,
分别是:荆轲与豫让,荆轲刺的是秦王,豫让刺的是智伯,关于豫让还有一句有名的成语因他而诞生,后面再说。说到这里我多说一点,华夏汉民族最灿烂的文化与最丰富的思想是在春秋与战国这500多年的历史之中诞生的,这500多年之从上百个诸侯分封国到最后攻伐兼并到最后剩下我们历史课本上熟知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在这500多年之中,能人辈出,才人倍举,兵家争霸,法家图强,霸道,帝道,王道,仁道纵然出世,口舌能辩之士纵横捭阖,呈现出文化与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局势景观。

那时候的王侯将相士大夫都有养自己的食客的行为惯例,有的养的就是死士。而这些死士多是重情重义之人,信义重于自己的性命。为主人办事两肋插刀绝不含糊,他们的信仰便是:马为策己者驱,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而在死士圈子中为这种信仰开先河之人便是豫让,这句成语也是因他而来,而后有专诸,荆轲等等前赴后继。古人虽在物质生活,科技科学方面无法与当今相比,但其精神信仰真的是甩现代人几亿条街。无论在文化造诣上上,还是文学造诣上都远胜今人,这是我们今人值得反思的地方。

回过头来,公子光继位,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阖闾的野心实现之后,就立刻启用了务农的伍子胥。伍子胥与阖闾的战略伙伴关系很成功,阖闾本身其实是一个智慧过人,眼光独到,善纳谏言,并且执行力超强的一个君王。比起他的那个二五仔哥哥吴王僚不知道要强多少倍,他当吴王是吴国的好事。阖闾很感谢伍子胥,伍子胥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阖闾的宠臣与重臣,二人脾性基本都是尿一个壶的。而伍子胥与孙子有一定的私交,阖闾让伍子胥推荐人才,而孙子就最先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并且伍子胥还让阖闾专门阅读一本有关于用兵,用间之道的书,这本书就是今天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从此孙子便开启了自己的兵家之路,传奇的戎马一生,登上了春秋末期的历史舞台。


最后的话
《孙子兵法》并不是一部百战百胜的战法书籍,相反它从一开始就教你怎么算败,而不是算胜,在明白自己是怎么败的以后在亡羊补牢计算怎么胜。整部书告诉你战争的残酷性,兵斗对于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的重要性。人们通常把商场比作战场,其实这样的比喻是非常不恰当的,战场玩的是命,打仗无论输赢双方都是会付出生命代价的,生命只有一次,不会让你让进行第二次复盘。商场无非输的是资本以及市场占有率,输了你还有小命可以继续复盘以图东山再起。不过我们后人可以学习孙子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非常系统的,非常完善的思考方法论,它存在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只等你去发掘—巴郎

Tags:孙子兵法

很赞哦! ()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文章评论

巴郎小站

  • 建站时间:2019-06-30
  • 网站管理:巴郎
  • 文章统计:75篇文章
  • 标签管理:标签云
  • 最新文章:最新文章
  • SEO百科:SEO百科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下哟